小编:这孩子其实脑子挺灵活的,就是性格太过好动,没把心思放到读书上。就是因为不努力,学习成绩才每次都不及格。 反正他们又不会真的说到做到,每次有进步了,他们都说考得还不够
这孩子其实脑子挺灵活的,就是性格太过好动,没把心思放到读书上。就是因为不努力,学习成绩才每次都不及格。
反正他们又不会真的说到做到,每次有进步了,他们都说考得还不够好。而且,我也努力了啊,成绩就是上不去我也没办法!
孩子的话让我思考良久,孩子其实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要奖励,而是我们太看重孩子呈现的结果,反而忽略了整个过程。
《家有儿女》中的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在妈妈眼中,刘星是三个孩子里面最顽皮捣蛋、学习成绩最差的。
除了她基于自己作为小雪小雨的后妈身份要特殊考虑外,更重要的是她对刘星已经打上“顽皮”“不爱学习”“常常犯错”的标签,一旦戴上这样一副有色眼镜,那么他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这几个标签。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都是如此,当你的眼中只看到结果,当你不自觉地给孩子打上某个不太正面的标签,那么你将很难看见孩子背后的努力过程,你的奖励和表扬也很难准确戳中孩子的内心。
事实上,当你抱怨孩子“怎么每次都这样”,而孩子回应“我哪有每次都这样”时,看似是在顶嘴,其实是在告诉你,孩子也曾经尝试过要表现出能被你认可的行为,他们也曾努力约束过自己,具体可能体现在某段时间里孩子的“不当”行为减少了,或者没以前那么任性了。
只是,孩子的这些努力呈现出来的改变可能因为效果不够显著而难以被家长发现,或者被家长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比如孩子近期表现得乖了,家长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小孩就应该这样,于是就很容易被忽略,在应该赞赏的时机没有及时给到孩子赞赏。
当好的行为没有得到肯定,甚至还被家长误解,孩子就会感到挫败,反正已经努力过了,既然没有用还不如索性放弃努力。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自己内心形成一个“我不可能”的观念:我不可能做得到,我不可能满足得了父母的期待。
即使是面对父母丰富的物质奖励,在预设了自己“做不到”的前提下,物质奖励的吸引力对孩子来说已经微乎其微,可以表现得毫不在乎,因为反正也拿不到,不如放弃努力维持原状来得舒服,进而合理化自己对某事“做不到”的信念。
当你不假思索对孩子说“你怎么每次都这样”时,你不经意间的一句否定或责备,便有可能顷刻间推翻了孩子曾经投入过的所有努力。这是再丰富的奖励都很难弥补的。
人都是喜欢听赞美肯定的话,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期待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与肯定的,特别是他们的父母。
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一种爱的连接,特别是在他们为你努力做出改变的时候。这样的连接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他知道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也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看结果而忽略了看过程,孩子考得好就表扬“真棒,这次考了满分”,考得不好时就责问“怎么考得这么差”。尽管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评价孩子的表现,却会在孩子的心目中会形成“爸妈只关心我的成绩,而不是关心我”的印象。这样的赞赏方式并不高明。
或许我们应该将赞赏鼓励的焦点放在“孩子为此做了什么努力”上,即使孩子没有考到理想成绩,也不代表孩子没有努力,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心思,也是值得鼓励的。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做事的整个经过,并亲眼看见孩子的用心和努力,在总结孩子表现时,便详细地把自己所留意到的描述给孩子听。如果没有看见,也请不要不假思索就去评判,而是先用心听孩子描述,然后再予以肯定。
孩子考试考砸了,垂头丧气等着挨骂,妈妈却看到了孩子的努力,露出了微笑,让孩子释放了自己内心一直压抑的情绪,露出释怀的笑容,重拾自信.....考试过后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奖赏?合格的父母都这么做
当前网址:https://www.bjzy8.com/zhangmen/28872.html